很多人知道西方有情人节,还有人将七夕节看作中国的情人节。其实你也许不知道,元宵节才是真正的“情人节”。
元宵节与爱情有关的故事非常多。唐朝时每晚都会宵禁,大家闺秀白天、晚上都不能出门,只有到了元宵节这天,才得到解禁,所有人都可以上街观灯游玩。
到了后来,元宵节就成了“合法约会节”。女孩子们出门看灯,顺带找对象。也因此造就诸多佳句流传至今,其中脍炙人口的莫过于这两首:
生查子·元夕
去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。
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。
今年元夜时,月与灯依旧。
不见去年人,泪湿春衫袖。
青玉案·元夕
东风夜放花千树。更吹落、星如雨。
宝马雕车香满路。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。
蛾儿雪柳黄金缕。笑语盈盈暗香去。
众里寻他千百度。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
元宵节——中国的“万圣节”
很多人认为化装舞会是西方的东西,其实不然。南北朝时期,元宵节最热衷的就是“化装晚会”,就是戴上面具闹元宵。
《隋书·柳彧传》记载:
“每以正月望夜,充街塞陌,聚戏朋游。鸣鼓聒天,燎炬照地,人戴兽面,男为女服,倡优杂技,诡状异形。”
大概意思就是,正月十五之夜,大街小巷都是人,大家聚在一起游戏玩耍。敲锣打鼓,响声震天,火把、蜡烛照亮大地。人人戴着野兽面具,男扮女装,歌伎戏子、杂耍子弟,奇形怪状。
从前的元宵节更像是中国的“狂欢节”。但不知是何原因,后来“化装歌舞”消失了,观灯猜谜等更流行,元宵节也少了许多疯狂。
元宵,全国放假!
此前,曾有不少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提出,元宵应该放假,得到了不少网友的支持。其实,不仅网友支持“元宵放假”。古时候,元宵还真的是放假的。
汉朝:放假一天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。祭祀、猜灯谜、吃元宵习俗世代相沿。唐朝:放假三天。当时,元宵赏灯十分兴盛,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,处处张挂
彩灯,人们还制作巨大灯轮、灯树、灯柱等,满城火树银花。宋朝:放假五天。灯节更加丰富多彩,元宵赏灯持续五天,辛弃疾写道:“东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,星如雨”,可见元宵灯会是多么热闹。明朝:放假十天。明朝灯节持续时间更长。明太宗和明宣宗爷孙两代亲自下诏书,放假十日,自初八开始点灯,直到正月十七夜里才落灯,整整十天,与春节相接。宣德四年、五年、八年还把假期增加到了二十天。
元宵习俗——做兔子灯!
兔子灯的民俗兴于唐朝,人们把兔子视为吉祥之物,兔子灯所到之处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运送到了那儿。人们沿用这一吉祥物来迎神接福,其中寄寓的是人们所祈求神灵保佑,期盼来年五谷丰登。
第一步:搭框架
万事开头难,一个骨架搭起来,兔子灯的大小基本可以固定下来。从一根长铁丝上截取一个椭圆、两个正圆,正圆铁丝箍在椭圆铁丝上,“关节”处用透明胶绕啊绕,不一会儿,一个橄榄球状的铁丝兔子骨架就做成了。
第二步:糊纸皮
当兔子头、兔子身体等部件相继完成,一个兔子灯的雏形已经显现。接下来,就是要用白纸糊上身,手艺人手脚麻利,一层一层的白纸贴上去。还是用透明胶,将“皮肤”和“骨架”接和在一起,当白纸基本将“骨架”覆盖,一只“白兔”已经在和你打招呼啦!
第三步:涂浆糊
一支毛笔,一罐浆糊,兔子灯手艺人现在要开始给我们手中的小白兔添毛发了。浆糊要涂得均匀,且角角落落都不能漏过。这是个费功夫的细心活。将浆糊覆满兔子灯的表面,手艺人从袋子里取出了实现做好的兔子毛,红的白的蓝的一上身,小白兔有了色彩,开始有个性啦!
第四步:黏兔毛
兔毛也是纸做的,用各色纸张,一头剪成细碎的细条,一头保留完整关联。小心的一条条贴在兔子灯身上。作为一个注重细节的手艺人,给男孩的兔子灯和给女孩的兔子灯还是不一样的哦。男宝宝用蓝的,女宝宝用红的,细节决定成败,手艺人的生意真是不赖!
第五步:装零件
兔子灯的制作到这一步,基本已经完成,再将一些半成品的烛台、轱辘安装上身,这只漂亮的兔子灯就大功告成,可以拉着上路了。点亮小兔子,木轱辘在石板地上滚过,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,孩子的脸上笑开颜,又是一个欢乐的元宵节!